首页高校动态 → 正文

上海交通大学积极推进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改革

[日期:2022-10-12] 来源:教育部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教师队伍、专业认证等方面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努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按照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符合学校学科专业布局的原则,推进“四新”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设立智慧能源创新学院、设计学院、海洋学院等,增设人工智能、智慧农业、可持续能源等新专业,着力培养新兴科技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发挥工科人才培养综合优势,联合8个工科学院,集聚23个一流工科专业,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行动力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建设等目标方向,设置通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强化数理基础、力学、电学和信息学等课程,推进强基础、重交叉的“大专业”培养改革。每年约2100名工科新生进行“大专业”培养,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双学位项目改革,强化工科人才的理科基础,设立“机械+数学”“材料+物理”“能源+化学”等17个应用型专业与基础性专业相结合的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着力培养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基础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创新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注重交叉融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设计500余门知识整合度高、实践结合度紧、学习挑战度大的课程,其中工科核心课程191门,着力打造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增强整体性和系统性学习,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探索工科专业项目式教学,加强自主探究,将工程技术需求提炼为课程项目,教师结合课程项目贴近实际讲授专业知识,指导学生组建跨专业团队集体协作完成项目,进一步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打造共建共享的“交·通全球课堂”,与2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共建“量子信息技术及实践”“数字图像处理”等42门课程,中外教师同堂授课,多国学生同堂学习,着力拓宽学生的全球化视野,不断提升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

突出协同联动,抓实产教融合育人。瞄准国家双碳战略和行业卓越人才需求,与电力行业企业共建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校企双方共同研制面向产业前沿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投入,着力培养复合型、交叉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聚焦未来能源技术,与新能源企业等合作共建未来技术学院,共创培养体系、共建课程模块、共享人力资源、共同科技攻关,打造校园与科技园相互融通,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新平台。依托大学科技园、学生创新中心等,与行业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重点实验室,每年开设100余门企业课程及项目,让学生紧跟前沿发展,培养工程专业兴趣,不断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坚持内外结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合力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基础研究和实践创新紧密结合,推动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选聘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围绕工程实践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复杂问题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等。目前,已有50余家企业参与学生创新中心教学工作,一批优秀工程师、架构师组成的授课团队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内教师联合授课,促进企业需求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覆盖基础实践训练、交叉创新探究、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课程体系。持续深化教师队伍“分类发展”改革,推进实验技术队伍、技术转化队伍等专业化发展,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实验实践课程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和教学水平。

推进专业认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临床医学等22个专业通过国内外专业认证。按照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四大板块,形成20项具体目标,并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构建“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学业考核标准”一体化的质量标准体系。完善校院协同管理机制,鼓励引导专业积极参加相关认证,不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人才培养链条。引导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教学情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健全系统性、周期性评估与监督制度,积极营造卓越文化,进一步激发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