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校动态 → 正文

首都师范大学攀登计划

[日期:2021-11-18]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官网  作者: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政府专题会议关于新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指示要求,学校坚持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牢牢把握首都师大姓“师”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瞄准一流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主攻方向,聚力实施“三大战略”,以“三步上篮”的奋进姿态,全面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基础教育引领力、社会服务贡献力,奋力实现进入全国师范类大学“第一方阵”的发展目标,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教育发展机遇,牢牢把首都师大姓“师”的办学定位,坚持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高质量育人育才,坚持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坚持高标准学校效能服务高标准首都发展,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聚焦关键、精准发力、跨越突破,实现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高质量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在未来教育学发展方面的引领力、辐射力、核心竞争力全面彰显,奋力实现进入全国师范类大学“第一方阵”的发展目标,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二、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建设,学校未来发展战略布局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优势特色学科实力不断增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进展,奋力实现进入全国师范类大学“第一方阵”的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扎根京华大地、办一流师范大学。

(二)服务首都发展

坚持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特色,精准服务首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双减”政策落实落地,面向未来教育,培养新时代“大先生”,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度契合,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全面融入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三)锚定第一方阵

瞄准实现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师范类大学“第一方阵”目标,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明确主攻方向、汇聚优质资源、产出一流成果、实现跨越提升,力争引领未来教育学发展方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四)夯实三大战略

聚力实施重大成果培育战略、杰出人才引育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推动扶优、扶强、扶特、扶需,培育产出一批满足国家和首都重大战略需求的标志性成果,培养集聚一批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

(五)强化动态管理

坚持总体规划、前瞻培育、重点建设、目标管理,形成一批支撑学校跨越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体系,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价值导向,完善开放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激励约束,确保建设实效。

四、主要内容

(一)创建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

抓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建构体现时代特点、彰显首师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探索新型教育学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案,建设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形态;培养新时代未来教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范式转型;以技术赋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领中小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智能教育平台与产品研发、转化;教育学学科力争进入下一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为满足新时代首都人民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的需要提供有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数学基础和应用研究

深度参与“三城一区”建设,加强与北京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深度融合,聚焦数学、统计学及相关交叉学科前沿领域重大核心问题,加强基础研究,开展科研攻关,深化应用研究,促进成果转化,构建交叉学科发展新范式,力争产出更多原创性重大成果,努力解决高科技产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国家级奖项的新突破,数学学科整体水平进入A类行列,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协同创新

立足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首都改革发展的最新实践、最新成果,将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与服务全国政治中心建设、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首善标准打造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基地、教学科研高地、宣传思想阵地、学术交流园地,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立项、成果奖励以及思政课教学、教师、教材等新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水平进入A档。

(四)基于素质教育的儿童青少年认知与思维发展前沿研究

立足服务首都基础教育,聚焦“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教学范式的深刻变革,围绕信息时代下儿童的认知发展、身心健康、师生关系与社会适应等核心问题,推动从知识教育到能力培养的转型,构建心理、教育、认知神经科学和健康医学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体系,为发展素质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力争产生国际先进、原创的、具有教育应用前景的成果,实现国家级奖项的新突破,心理学学科整体水平进入A类行列。

(五)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

服务国家和首都重大文化战略需求,深化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促进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通联互动,巩固优势特色,拓展研究领域,产出重大成果,服务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深化中轴线申遗保护和老城保护研究,持续加强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平台(基地)建设等的新突破,推动历史学科综合实力实现跃迁式发展,世界史学科力争进入下一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六)中华优秀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弘扬

围绕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发挥优势、彰显特色,致力传承历史文脉、筑牢共同文化记忆,深化语言文字工作,建构文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引领中国语言文学学术研究范式的转换,加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平台(基地)建设等的新突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整体水平进入A档,力争进入下一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七)建设一流新型高校智库

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发挥学校教育、文化等学科、人才资源优势特色,围绕教育“双减”政策落实落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数字教育文化资源公共服务等首都现实需求提供决策咨询,着力打造体现中国风格、首都气派、首师特色的一流新型高校智库体系,为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促进首都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八)生命进化机制与分子设计育种技术

围绕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支撑北京种业中心建设,在生命进化关键事件机制解析领域产出系列重大成果,把解析的物种形成和环境适应基因应用于分子设计育种,创制新的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产出系列国际公认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成果,提升生物学科水平和影响力,力争实现国家级奖项的新突破,生物学科整体水平进入A类行列。

(九)京津冀地面沉降与水安全研究

面向国际研究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地理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在地面沉降研究中的优势,持续研发地面沉降综合防控核心技术与产品,服务京津冀乃至全国地面沉降防控,不断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与社会贡献力,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新突破,地理学科整体水平进入A类行列。

(十)新一代激光显示材料与器件集成

激光显示材料与器件集成开展联合攻关,力争突破有机微纳电泵浦激光这一科学难题,建成在国内领先的有机激光材料应用研究中心,加强校企(京东方等)联合,推动有机激光显示新技术及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学科发展,促进化学、物理学科交叉融合,在5年内产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获批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力争实现国家级奖项新突破,推动物理、化学学科跨级提升。

(十一)建设国内一流的跨学科国别区域研究基地

加强和推进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基地的实体化建设,通过积极扩大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国别区域研究机构和机制,建设集咨政服务、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智库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校国别区域研究基地,打造国家级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高质量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

同时,学校还将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汇聚优质特色资源,在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美育新格局、新时期中国哲学话语建设研究、建设国内一流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基地以及数字经济与社会治理等方向进行重点培育和建设,构建开放式、可持续发展的攀登计划任务体系,充分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攀登计划专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组成,负责顶层设计、任务布局、政策配套、经费投入、资源整合等重要决策事项。攀登计划坚持总体规划、目标管理、动态调整、有序推进,避免平均用力和碎片化。对纳入攀登计划建设的重点任务,落实牵头领导、责任单位,明确具体的建设目标、任务举措、实施方案等。日常工作由发展规划办公室承担,负责统筹协调、管理实施、动态监测等工作。

(二)开辟改革特区

开辟“育人特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优化专业设置,推进书院制改革,建设一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卓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拓宽优秀师范生攻读研究生的渠道,扩大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面向师范生的招生规模,有效提升师范生的学历层次,增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高学历师资需求的匹配度,探索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精准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型,深化内涵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突出优势特色,精准培育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与教材、教师与教学团队等重大成果。加强区域科教协同育人,推进教学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提升人才培养保障支持能力。

开辟“学科特区”。统筹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部门、单位协同及政策衔接,重点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及难点问题。推动交叉科学研究院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制度机制优势,以数学一流学科为引领,前瞻布局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的战略方向,实现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突破的创新流程全融合。创设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院,培养跨领域、跨学科、跨单位的学科创新力量和学术团队,打造重大成果的孵化器、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交叉研究的共同体、学术组织的新高地,推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开辟“人才特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对高层次人才、紧缺学科专业人才以及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等给予重点倾斜。在落实收入分配、职称聘任、考核管理以及相关待遇保障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相关人才政策配套支持,真正让“高精尖缺”人才留得住、干得好。

开辟“评价特区”。探索开展差别化评价试点,根据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实际需要,推动实行分类评价,制定相应标准和程序,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予以重奖,塑造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学术生态。

(三)强化条件支撑

根据学校海淀校区、良乡校区建设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强扶特扶需,以促进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为主线,整合优势、强化协同,优先考虑规划布局建设攀登计划重点任务所需的产学研科技创新资源和相应办学空间,构建定位清晰、任务明确、特色鲜明、开放协同、学科交融的科技创新平台及实验室发展体系,为攀登计划落地见效提供有力条件支撑。

(四)完善落实机制

学校党委常委会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一次攀登计划,加强宏观指导和改革统筹。建立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计划推进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实施动态管理、目标管理,完善以绩效导向为核心的滚动支持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细化责任分工,将计划落实情况纳入相关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